四川新闻网消息(郭伟)曾几何时,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,裁缝、补鞋匠、篾匠、铁匠……他们做着平凡而普通的小事,用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。 随着农耕时代结束,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,一些老手艺、老工匠逐渐淡出人们日常生活。在城市边缘、乡镇街头,偶尔还有匠人们的身影,他们一丝不苟、孜孜不倦,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、一项事业,其利虽微,却长久造福于世。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,枣山园区开展年轻党员们寻找走访传统手艺人活动,感悟时代记忆,传承工匠精神。在走访过程中,新时代党员干部们聆听传统手艺人的讲述他们的故事,传承他们一丝不苟、孜孜不倦、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。 代联根,今年70岁的他从事修鞋工作近50年。一个工具箱,两根小板凳,一个托鞋器,一把小钉锤,一台扎鞋机,一张围裙,是他的全部道具。叮叮当当敲打,为人们远走天涯钉牢基础,每天,穿透岁月风尘,只为人们梦圆脚下。 2004年,近四十岁的胡虹霞麻纺厂下岗后,重拾丢掉20年的裁缝手艺,实现人生第二次创业,近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为乡里乡邻的衣裳缝缝补补。在她的世界里没有“小事”,都是“大事”。 红庙办事处周锣铺村宋平超与妻子徐建菊,四十余载风雨专注于修鞋、补锅、修伞等,他们在商业街一做就是二十六年,一年接待上万顾客群众,长久造福人们。 在枣山老街有一位黄师傅坚守着铁铺40年,叮叮当当敲打,铸铁作锄犁,春耕待秋熟。钢化四溅,锻造人生坚韧的品格和顽强的意志。 …… 这些只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人的一角缩影,他们坚守的是一种情怀和信仰,因为他们的坚守与追求,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和文化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