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| 图为“箱”挂满墙,信投何“箱”漫画(刘毓 制作) |
四川新闻网广安6月23日讯(任思潼 刘毓)“意见箱”“举报箱”“信访箱”“投诉箱”“XX专项工作举报信箱”……如今,各单位门口挂满大大小小的信访举报箱景象随处可见,已成为普遍现象。 如此多的“箱子”从何而来? 设置信访举报箱是拓宽民意表达渠道的重要举措,能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,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,也能从源头上减少越级访、重复访。但实际工作中,部分上级部门不考虑基层的实际情况,动辄就要求设置信访举报箱;部分基层单位为了完成任务,不结合群众需要,不顾实际,不懂变通,挂上信访举报箱再说,反正是越多越好。这就导致满墙的“箱子”内容大同小异,群众难以区分,常常出现“箱子满墙”却布满灰尘、箱内空空无人问津的现象。 满墙的“箱子”现状如何? 信访举报箱不在“多”,而在“准”,不能一挂了之,要以群众为中心,才能准确收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。有的信访举报箱设置位置不合理,不注重保护信访人隐私,直接设置在监控区域内;有的信访举报箱管理不到位,因设置时间太久开箱钥匙早已不知何处;有的设置信访举报箱形同虚设,未安排专人定期开箱取件,导致未及时办理……这些都是重“痕”不重“绩”、留“迹”不留“心”形式主义的表现。 收信的“箱子”如何增效? 规范信访举报箱,畅通信访投诉渠道,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,必须由表及里进行根治形式主义,一是要开展“光墙行动”,对各种名目繁多的信访举报箱进行统筹合并,减少无用的“空箱子”,增加有用的“实箱子”;二是要强化跟踪和服务,对设置的信访举报箱加强管理、落实责任,做到群众的话有人听,群众的事情有人办;三是要加强信息公开,对涉及群众切实利益、社会高度关注的政策进行公示,提高群众参与度和知晓率,让“公示”代替“箱子”,从源头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