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艺术驻村”点亮“蒲莲” 四川广安一位声乐老师的乡村振兴“交响曲”
2025年06月12日 18:14:32 来源:四川新闻网
四川新闻网-首屏新闻 冉鹏
盛夏的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蒲莲社区,稻田翻涌着绿浪。6月10日,几位村民捧着锦旗走进党群服务中心,红绸上“为民解忧 不忘初心”八个大字格外醒目。这份谢意,专属于广安职业技术学院驻村老师张比强——两年间,他用艺术唤醒乡土,用真情浇灌民心,让这个川东北小村庄奏响了乡村振兴的“新乐章”。
从高校讲台到田间舞台
一场艺术与乡土的“双向奔赴”
“以前晚饭后只能跳跳坝坝舞,现在咱也能登台演出了!”艺术团成员李大姐笑得灿烂。2023年8月,声乐老师张比强初到蒲莲社区,就被村民对文艺的热情所触动,“他们缺的不是热爱,而是舞台。”
三个月后,他拉起一支“草根队伍”——20名坝坝舞大妈组成的“稻花香合唱团”。没有场地?公园空地、田间院坝就是课堂;没有设备?借来桌椅、自掏腰包添置锣鼓。张比强的教学“土”得接地气:教威风锣鼓时,他抡起膀子示范;排舞蹈动作,他踩着雨靴在泥地里比划。“张老师上课,比种地还卖力气!”村民们打趣道。
艺术团的“破圈”之路。从合唱团升级为综合艺术团,成员扩至50余人,70岁的二胡手和30岁的农妇同台演出;节目从单一歌舞拓展到情景剧、器乐合奏,甚至包办整台乡村春晚。2025年油菜花节上,艺术团的川东北“打歌堂”火出圈,游客争相合影,“没想到村里藏着‘专业队’!”
留守儿童的“艺术爸爸”
用歌声缝补缺失的陪伴
蒲莲小学的孩子们记得,张老师总是背着一把吉他来上课。“他教我们唱《稻香》,说歌词里的‘回家’就是守护脚下的土地。”社区110名学生中,27名是留守儿童。张比强联系民政局争取物资,又搬来高校图书馆的“移动书角”,还带着孩子们走进博物馆、大学校园。“那次研学,小芳一直摸着钢琴不肯走,我就知道,艺术能给他们打开一扇窗。”
最暖心的,是他策划的“周末艺术课堂”。广职院的志愿者教孩子们画画、做游戏,张比强则带孩子们排练节目。去年“六一”,留守儿童表演的《少年中国说》让台下老人抹眼泪,“娃娃们眼里有光了。”
路灯亮起来 心暖起来
驻村队的“民生进行曲”
乡村振兴,既要“富口袋”也要“暖心头”。张比强和工作队的足迹遍布社区每个角落。
一盏灯的温度。村民反映夜间出行难,他们跑部门、拉赞助,给楼梯间装上太阳能路灯。70岁的王婆婆说:“现在串门不怕摔跤了!”
一顿饭的牵挂。独居老人黄有文卧病在床,张比强每天送饭上门,连续40天未间断。老人哽咽:“亲儿子也没这么周到。”
一个产业的希望。引进灯饰公司解决就业,下一步翻新井盖、规划文化广场……“要让村子美起来,日子旺起来!”
乡村振兴的“艺术密码”。“别人问我为啥驻村,我说是‘回家’。”张比强生在乡村,深知艺术对精神家园的意义。如今的蒲莲社区,白天有锣鼓喧天,夜晚有书声琅琅。村民说,“张老师来了,日子像歌里唱的——‘稻香飘过,就有了方向’。”
笔者手记
乡村振兴需要怎样的“引路人”?张比强给出答案,用专业播种希望,用真心回应期盼。当艺术扎根乡土,振兴便有了温度;当干部走进民心,田野自会响起回声。(广安职业技术学院驻花桥镇蒲莲社区工作队 供图)
编辑:郭幸鑫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