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亮希望之光 助力患者重生

2024-12-02 17:20 来源:四川新闻网
编辑:刘浩然

辛茂林  孙小璐  四川新闻网-首屏新闻 冉鹏

为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改善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、社会适应与参与能力、就业能力,广安市前锋区精神障碍康复中心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积极整合多方资源、创新服务模式,全方位、多层次地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支持与帮助,有力地促进了他们的康复与社会融入。

精准评估  个性化康复计划“量身定制”

前锋区精神障碍康复中心在项目启动之初,便迅速组建了一支专业且多元的评估团队。团队成员涵盖精神科医生、心理咨询师、社会工作者以及康复治疗师等,他们深入社区,对每一位登记在册的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。评估内容涵盖患者的疾病类型、病情严重程度、身体机能状况、家庭环境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等多个维度。

例如,在对患者小李的评估过程中,工作人员不仅详细了解到他患有抑郁症且伴有轻度社交障碍,还发现他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,但因患病而缺乏自信与动力。基于这些信息,康复中心的康复团队为小李精心制订了个性化的康复计划。在药物治疗方面,精神科医生根据他的病情调整药物剂量与种类,并定期进行复查;心理咨询师每周与他进行两次一对一的心理辅导,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;康复治疗师则为他设计了包含绘画创作在内的艺术治疗方案,鼓励他通过绘画表达内心感受,同时安排社交技能训练活动,逐步提升他的社交能力。

据统计,自项目开展以来,前锋区精神障碍康复中心已为超过66名精神障碍患者完成了精准评估,并制定了相应的个性化康复计划,为后续的康复治疗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多元服务 全方位助力患者康复

前锋区精神障碍康复中心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,依托项目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康复服务,旨在满足不同患者在身体、心理和社会层面的需求。

在医疗康复服务方面,除了常规的药物配送与管理服务外,康复中心定期邀请专家开展义诊活动,为患者提供免费的身体检查和病情诊断服务。同时,设立了康复咨询热线,患者及其家属可以随时拨打咨询电话,获取专业的医疗建议和康复指导。

心理康复服务同样备受重视。康复中心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以及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等方式,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、增强心理韧性。例如,在一次以“积极心态,战胜病魔”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中,心理咨询师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如何应对精神障碍带来的负面情绪,现场互动环节中,患者们纷纷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感受,彼此鼓励支持,许多患者表示在讲座后心情得到了明显改善。

社会康复服务致力于提升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度。一方面,组织患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课程,如手工制作、园艺、烹饪等,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患者掌握一技之长,为未来回归社会就业做好准备。已有2名患者在完成培训后,在社区内的一些公益岗位或辅助性就业岗位上实现了就业另一方面,积极开展社区融合活动,如组织患者参加社区文化节、志愿者服务活动等,让患者在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交流中逐渐消除社会偏见与歧视,增强社会归属感。

多方联动  构建康复支持网络

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开展以来,前锋区精神障碍康复中心主动加强同卫生、残联、财政等多部门的沟通汇报,争取政策支持、资金保障,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。

康复中心积极主动对接各社区,会同社区工作人员做好患者信息的收集与管理,组织社区志愿者为患者提供日常陪伴、购物协助等服务,并在社区内宣传精神障碍疾病知识,营造关爱患者的良好社区氛围。据了解,目前已有超过15名社区志愿者参与到项目中来,为患者提供了超过60小时的志愿服务。康复中心对社区志愿者进行了专业培训,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。

此外,项目还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。前锋区精神障碍康复中心与区慈善会、区红十字会及辖区企业等建立了合作关系,不定期为患者捐赠物资和资金,提供就业机会和职业培训资源。通过多方联动,形成了政府主导、社区配合、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。

前锋区精神障碍康复中心通过精准评估、多元服务以及多方联动等一系列举措,在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,不仅为患者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康复希望,更为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搭建了桥梁。未来,该中心将继续探索创新,不断完善服务体系,让更多的精神障碍患者受益,在社会的关爱与支持下重拾生活信心,走向美好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