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源村的撂荒地,变成“金饽饽”啦!
上半年种植的168亩水稻出产稻谷8万斤,收入7万多元;10月种下的400多亩油菜,长势不错,预计收入8万余元。
村党支部书记唐全学掰着手指头算账后,喜笑颜开:“除去给大伙儿的务工费,村集体还有好几万净收入呢!”
前锋区龙滩镇水源村,坐落于海拔800米至1000米的山区。丰富的光照和水资源等,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种植优势。
好土好田,几年前却也遭遇被撂荒的境遇——
随着劳动力外流,总人口1610人的水源村,实际在家人口却仅有110人,且多为老弱妇孺,能够从事农业种植的人更是少之又少。
在水源村生活了一辈子的唐全学,眼睁睁看着良田变为荒地,再看到留守村民生活的艰辛,又心酸又心急。
不能这么荒下去!
2021年,转机来了。随着农村闲置土地整治工作的大力开展,复耕土地,水源村有了政策资金支持。
但要复耕,一个难题却摆在了面前:谁来种地?
多方考察、学习、借鉴之下,一种模式被提了出来:合作社+农户。
“合作社将村里的撂荒地‘捡’起来,统一种植、管理,用工就在村里雇。”唐全学说,这既解决了种田的问题,又提高了村民收入。
说干就干。2021年,水源村利用申报的各类补助资金,购买了一台旋耕机。
当年3月,在多次勘察、规划后,农业机械开进了杂草丛生的田野。除杂、平整、翻耕……沉寂已久的撂荒耕地恢复了活力,重新成为可供种植的良田。
“第一年,我们先种了80亩水稻,没想到,收成很不错!”唐全学说,当年便收入了5.7万元,而这次的“试水”成功,也让他们信心倍增。
2022年,村里又整治了一大片撂荒地,上半年种植了水稻120亩,下半年种植了油菜200亩。
随着收入的增加,水源村拾“荒”种植的热情越来越高。
“今年,我们不仅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,油菜种植面积更是翻了一番。”唐全学满是欣喜,“收入越来越多啦!”
地,还是那些地。经过一番整治后,撂荒地已经变成了丰收田。
丰收田,绿了山坡,也富了百姓。
栽秧、播种、除草、施肥、搬运……“工人”全是村里人。每年,村民在合作社里领取的劳务费用就超过7万元。
种了一辈子地的向贤志,没想到,年过七旬的自己,还成了村里的“管家”——由于对水稻、油菜等农作物有丰富的种植经验,他被村里的合作社聘请为管理队长,有了固定工资。
49岁的脱贫户周安江,父亲常年生病,本人摔伤尾椎骨后劳动力锐减,不得不留守在家。自村里成立合作社复耕撂荒地后,他被聘为旋耕机手,一年能在合作社领取工资近万元。
67岁的村民周安超、58岁的村民郭德兰等,也成为合作社里的“长工”,一年人均增加收入2000余元。
水源村的撂荒地“活”了,群众腰包也越来越鼓。唐全学和几个村干部又有了新想法:“把咱村的香米注册商标,打响品牌,做成产业!”(前锋融媒 刘华 记者 侯懿航 刘定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