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新闻网—首屏新闻广安12月26日讯(冉鹏 任银广 杜宜娟)近年来,作为拥有伟人故里唯一高校、红色热土百年老校、部省共建重点院校、全省一流品牌名校等“四张名片”的广安职业技术学院,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动摇,大力实施“人才强校”战略,聚焦人才引育留“全链条”,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,把学校建设成为支撑、带动、引领区域创新发展“新高地”,为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,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。
优化政策 拓宽渠道 倾心引得群凤“栖梧桐”
“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、人才优势是第一优势”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,“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。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动力。”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,人才始终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资源和不竭动力。
学校党委委员、组织部部长白文春说:“学校党委已确立了全面建成省级‘双高’院校,争创国家级‘双高’院校,力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取得重大突破的未来五年发展目标。目标催人奋进、蓝图鼓舞斗志,学校将用好用足各类人才政策,想方设法在重点专业、重要岗位上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,着力打造一支师德师风好、职称学历高、综合素质优的高水平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,建强一支懂教育、善管理、能干事的高素质管理队伍,全面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。”
近年来,广安职业技术学院高站位谋划引才聚才工作,大力精准招才引才,促进了人才建设与学校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。修订了《高层次人才引进、管理服务与考核办法》,将引进博士安家补助由广安市的15万元提升到60万元;制定了《教学科研项目成果资助与管理办法》以及《重大教学科研项目成果奖励办法》,对教学科研项目和成果给予了高额的配套资助和奖励,最高可达320万元,这在广安周边市州高职院校中,奖励力度是最大的。
同时,学校积极拓宽人才招引渠道,采取专题推介、上门求才、线上线下招聘会等多渠道、多方式积极招引人才,近五年来,学校先后引进教授7名、博士研究生7名、硕士研究生80余名。学校还特别注重以才引才,充分利用现有博士、教授的人脉资源,让博士引进博士,让教授推荐教授,近两年通过以才引才方式成功引进博士1名、教授1名。
搭建平台 孵化成果 精心育得英才“成栋梁”
引进人才是前提,但不是目的,培育好人才才是关键。只有精心培育好人才,才能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。
夜深人静,学校产教融合中心高分子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却灯火通明,赵小海博士正带领团队加紧攻关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——低能耗制备高性能双马来酰亚胺复合气凝胶及其产业化研究。
据赵小海介绍,绿色化工产业是广安市的支柱产业,已纳入全省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,新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也是学校重点培育打造的学院,目前与四川玄武岩研究院、诚信化工等20余家化工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,共同建有成熟的产学研合作平台。
“学校对申报获批的科研项目给资金、给指导、给场地、给设备,这让我们团队在学校搞科研、做项目信心更足、干劲也更足了。”赵小海博士坦言。
近年来,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紧盯地方支柱产业、主导产业,以专业群为主体,组建“学校+科研机构+企业+创新平台”联合体,着力打造研究院、重点实验室、大学科技园、科普基地等科研创新平台,集中攻关企业技术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。建有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1个,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个,省级科研基地4个、市级科研基地8个,为人才尽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。
学校还立足优势特色,着力孵化高质量科研成果,充分利用在邓小平研究、智能制造、新材料化工等领域的研究优势,为高层次人才选好配强研究团队,集全校之力为高层次人才申报项目、争取标志性成果创造条件。近三年来,学校共开展横向技术服务58项,累计到账技术服务费用年均增长近160%,教职工成功立项科技厅项目7项,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,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、一等奖各1项。学校高层次人才钱亮与市人民医院联合申报的2021年四川省科技厅课题《移动式可扩展负压隔离转运舱(病房)及附属设施》获经费100万元,产品先前已被用于成都、西安、杭州等地的疫情防控,实现产值200余万元。
厚植沃土 建好生态 真心留得人才“献智慧”
实践证明,平台创设和政策支持是有效激发“人才动力”的重要保障,但良好“人才生态”才是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、用好人才的关键所在。
近年来,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,除相应的安家补助、工资待遇、科研奖励外,还享受每年2—3万元的特殊津贴,并让优秀人才优先评为校内“一流名师”“一流骨干”和“科研能手”。
学校建立了校级领导一对一联系高层次人才机制,帮助解决工作生活的诉求困难;积极协调帮助3名高层次人才配偶在广安落实工作岗位,2名高层次人才子女在优质公办学校就读;工会定期组织联谊活动,为青年人才搭建相识、相知的交流平台。
同时,学校还通过政治吸纳等方式培养认同感、归属感。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,12名高层次人才提拔为学校中层干部,1名推选为省、市党代表,1名推选为市人大代表,1名推选为市政协委员。
孔新海教授是学校引进的第一名博士,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、数据分析职业技能大赛等各类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项20余项。
作为中国科协十大代表,他对学校近年来努力营造尊重人才、爱惜人才良好环境感触颇深:“学校从待遇上、事业上、生活上时时处处为我们高层次人才着想,不仅在全市率先实行发放教授、博士津贴,解决家属工作等人才政策,还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,大胆起用一大批优秀人才进入领导管理岗位,并经常召开座谈会倾听我们的声音,荣誉奖励也优先向我们倾斜。各种各样贴心、暖心的优惠政策,切实解决了高层次人才许多实际问题,真正让高层次人才安心舒心地在学校努力工作。”